青城高氏祠堂简介

    中华高氏网 2012年2月22日 高氏家族


   高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,即公元1785年,是高氏第九世先祖高秉信发起修建的。它是青城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家祠。
   在祠堂没有修建之前,这个地方是条城高氏祖先的坟院。高氏祠堂坐南朝北,由正厅、墓门、福堂三部分组成,正厅保存完整,由山门、前过厅、后过厅组成,墓门和福堂毁于文革期间,整个祠堂占地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。
   高氏原系山东渤海园园村人,明洪武年间高氏始祖克尊兄弟三人随肃王来到甘肃,先到陇西,再到兰州庙滩子,两位兄弟战死疆场,克尊便携妻带子来到青城。
   高氏祠堂由山门、前过厅、后过厅、厢房、大殿等建筑物组成。山门是歇山式结构,前过厅是卷棚式结构,后过厅是大屋脊式歇山结构,大殿是歇山式重檐结构。
   山门系垂花门,山门上的木雕彩绘,既显示了精湛的艺术,又有其深刻的寓意。
   荷花包裹五谷木雕表示高氏子孙年年丰收;暗八仙木雕表示高氏子孙对神仙那种洒脱飘逸、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向往;琴棋书画木雕表示高氏子孙对读书那种最高境界的追求;龙凤呈祥的彩绘希望高氏子孙攀龙附凤,位尊权贵;渔樵耕读彩绘是古人向往的四种生活方式;锦上添花是祝福高氏子孙生活越过越好。
山门口的那一对石狮,守护着高氏祠堂,保佑高氏子孙平平安安。前过厅东、西边墙上分别是《高柴求学》和《大舜耕田》的砖雕。
   这两幅砖雕教育高氏后人要忠厚孝道,勤奋读书,秉承祖先“耕读传家”的优良传统。
   前过厅立柱上的对联为:“高门广被仁雨德风源渤海,氏墙固植清辉雅范炳青城”。
   前过厅上方悬挂着康熙年间兰州翰林秦维月题写的“名门寿母”匾额。与之配套的对联为:“溢范出名门天河大姓荣生五桂崇甲第,令仪钦寿母婺宿灵辉庆集三多近珍从”。
   这块匾和对联是高氏第十世先祖高中才(武举、武备将军)的母亲张氏九十大寿时,她娘家侄子和高氏族侄为其赠送的寿匾和寿联。高老太太被乾隆帝赐封为宜人。
   后过厅前面正中悬挂着道光帝赐给高氏第十二世先祖高鸣桂的“才兼文武”匾。高鸣桂,清道光已未贡生,曾任平凉府教谕。
   后过厅正中悬挂着由咸丰帝御赐给高氏第十一世先祖高鸿儒的“进士”匾。高鸿儒,清咸丰癸丑进士,曾任广西天河县知县。
   前、后过厅之间有一株古柏。据记载,原来旁边也有一株,但屡植不活,据说是因为高氏始祖克尊来青城后,晚年回山东老家探亲再未回来,只留下妻儿在青城。高氏始祖克尊曾有三个儿子,后因一子过继给他人,只留下两子,所以此株古柏又自然分为两枝。
   后过厅的立柱上也有一副对联:“南极流辉八十载金闺集庆,西池启宴三千春玉树生香”。
   这副对联是高氏第十二世先祖、书法家高士林给其嫂(高生芝先生之妻)八十大寿的寿联。
   东、西两边的厢房原是高氏子孙祭祖时休息的场所,现开辟为高氏名人及书画展馆。
   在大殿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、清朝陕西长武县知县、高氏第十三世先祖高炳辰题写的“功助宗祠”匾额。大殿里面供奉着高氏祖先的牌位。
   高氏祠堂是明清时期独有的悬山式建筑,一层一层,逐层增高,以示高氏子孙步步高升;后过厅与厢房相连,不仅建筑独特,而且寓意深刻,以示高氏后人互相扶持,共同进步;高氏祠堂的门庭柱数为九,九为个位数字中最大,在青城用九根柱子的只有高氏祠堂,寓意高氏后代上得庙堂,位及人臣;院中青砖铺地,就是希望高氏后人平步青云。
   高氏后人在清朝出了1名进士,2名文举,6名武举,22名贡生。
   2003年高氏祠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
分享按钮>>姓氏寻根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高端论
>>刘氏开七公派状元及弟刘氏总祠